网站首页
Home
修远研究报告
Reports
思想评论
Commentaries
智库信息
Think Tank
文化纵横
Journal
学术著作
Work
关于我们
About Us
学术委员会
Academic Committee
修远动态
Information
透明窗口
Financial Disclosure
加入我们
Join us
       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简称“修远基金会”)系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9年11月注册成立。修远名称,取自《楚辞·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旗下品牌刊物《文化纵横》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评论杂志。
       修远基金会的研究项目,涉及思想、政治、社会、媒介、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研究领域,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政治学所、社会学所、新闻传播所,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多个研究团队和近50位研究人员。修远基金会每年推出一期年度研究报告,探讨文化重建、社会治理、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在政商学界颇具影响。 
       修远认为,中国社会文化之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有识之士自觉担当与共同努力。
       修远愿意在此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竭力推动社会和谐与文化复兴之目标的实现。

    
修远研究报告
中国问题 中国方法 中国学派
【文化重建】学校引入经典教育的政策建议
时间:2014-11-14 点击阅读量:3623 次

学校引入经典教育的政策建议

          执笔人:秋风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要维护秩序,传承文明,均需在学校中系统地建立起国民教化机制,教化国民以本国的核心价值。

目前中国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正是,学校的国民教化机制匮乏,主流价值疲弱,导致国民价值混乱,社会秩序不稳。

在学校体系中建立国民教化体系,迫在眉睫。本文认为,现有教育体系只需经过简单调整,即可建立国民教化体系。此一体系的核心中国经典教育。

 

学校教育的严重问题:缺乏国民教化

 

一、缺乏文化自信、自觉

 

中国当下教育体系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没有国民教化机制。

何为“国民”?国民是国家的基本构成单元,合格的国民需具有适应共同体生活之核心价值和基本品德;现代国家身处多元文化竞争的世界中,故国民需具有一定的自我文化身份认同,也即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然而,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精英群体,普遍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对于中国核心价值处在无知状态,更不要说践行这些价值。更有不少人,对中国核心价值无知,却盲目地反对。

可以说,中国存在严重而普遍的国民价值空虚。这种局面在世界各大国中是罕见的。这一点,内不利于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外不利于中国发挥相应的世界领导作用。人是社会的关键,价值是人的关键。中国现在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战略问题,根源皆在于此。

 

二、教育出了大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国民价值空虚?因为中国的教育体系出了大问题:庞大的中国教育体系中,竟然没有系统的、成熟的中国价值和中国文化教化机制。

仔细考察即可发现,欧美各国现代教育体系同时承担两个功能:首先,对学生进行本国主流价值之教化,这是现代教育的文化政治功能。其次,传授学生以现代社会所需之各种专业性知识,这是现代教育的知识传授功能。

各国可能通过宗教课、公民课直接进行教化,也可能把主流价值渗透在本国语文、历史等课程中。如此普遍而深入的教化机制,令国民形成价值共识,文化认同,从而具有文化与政治上的凝聚力。同时,这种普遍而有力的教化也为社会、法律、政治等社会治理机制的正常运转提供了道德、伦理基础。

不幸的是,现代中国教育从一开始就是瘸腿的。

现代教育体系是通过学习、引进西方教育的方式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只能引进西方的知识传授体系,不可能引进其教化体系。每个国家的国民教化内容都由其文化、历史所决定,不可能移植。

理论上,中国的国民教化体系必须立足于中国文化。中国本来也有悠久而深厚的教育传统,那就是儒家教育传统,它就是一套成熟的价值教化体系,儒生以儒家价值教化民众之优秀者为君子,君子又以言传身教教化普通人接受普遍的价值。然而,主导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人士普遍具有反传统心态,刻意抛弃了这一优良的教育传统。

由此导致中国建立了现代教育体系,但与西方完全不同,基本上没有国民教化机制。

作为一种替代品,从二十年代末开始,国民党在学校建立意识形态教育体系。这一做法在二十世纪中期被沿用,并予以强化。这个意识形态教育体系一度也能有效地传递主流价值。但这个体系因为缺乏人心和文化的根基,难以长期维持。从七十年代起,就走向松动、瓦解。此后,它宣传的价值已经没有多少说服力,难以令人信服,起不到教化的作用。

这样,至少从九十年代起,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为怪异的:只有知识传授功能,而没有价值教化机制。

 

三、必须在学校建立教化机制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一些有识之士尝试在学校重建中国价值教化机制,但因其比较零散,直到今天,仍不成气候。

而缺乏教化机制的后果已显示得非常清楚了:普遍的价值空虚导致道德、伦理溃散,社会缺乏共识,充满不信任。国民,尤其是精英群体普遍缺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这又让中国虽已强大,却没有能力在世界上发挥领导作用。因为,领导世界主要依靠价值。

必须建立教化体系,教化的重点在学校。必须在学校体系中建立较为系统的国民教化机制。

这一教化机制之核心目标是人文化成,也即,以中国主流价值化成中国人,让出生、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对中国文化产生身份认同。具体包括:对中国历史具有温情与敬意,对中国主流价值有所自觉并奉持之,对中国式生活方式有所自觉并践行之。

 

国民教化当以经典教育为本

 

一、经典教育是国民教化之本

 

以什么教化国民?必须用中国主流价值化成中国人。

中国主流价值是什么?其核心就是中国人日用而不知、近乎本能地信奉、践行的价值。这些价值既是古老的,也是永恒的,完全适合于当代。因此,以这些价值完全可以教化出健全而开放的中国人。这些中国主流价值也是普适价值,完全可以普适于全人类,作为中国领导世界的软实力。

中国主流价值何在?主要在中国经典中。这些经典经过时间的洗礼,为无数前人自发选择之产物,最能体现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代表中国文化。这些经典的教化功能也是全面的,不仅可以教化国民以中国主流价值,更可教化国民以优美的礼仪和生活方式。

历史已经证明这些经典的教化功能: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体系曾经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尤其是士君子。台湾的经典教育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故学校建立国民教化体系,当以中国经典教育为根本。

 

二、中国经典的构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极为丰富,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在学校建立国民教化体系,须择其中最为重要者。

中国经典可划分为以下几组:

第一组经典是经,即四书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不只是儒家的经典。五经是孔子总结中国古典文明而形成的经典,是整个中国人的经典。五经传承着恒久不变的华夏—中国之道,五经是道统所系。中国之为中国的根本就在五经中。中国人的价值、社会治理理念、思考生命、社会问题的方式,均在五经中。以中国价值化成中国人,就必须研读五经。

五经是经典教育的核心,构成中国正典。但是,五经文字古奥,内容丰富,不易普及。更为简易的中国正典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以较为明白晓畅的语言,阐述了五经的核心价值、理念。

从教育的角度看,四书五经是首须施行教化的经典,构成第一个层次的经典。理论上,四书诵读应在全民普遍接受的义务教育阶段完成,以令全体国民接受此一简易核心经典的熏陶。五经则适合于较高程度的教育机构施行人文化成。

第二组经典是“史”,也即《国语》、《史记》、《资治通鉴》等经典史籍。史与经相辅相成,以生动的人物和跌宕的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呈现中国主流价值。

第三组经典是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之论述也是围绕五经展开的,得中国价值之一隅,它也是适合于程度较高者研读。

第四组经典是集,也即诗文,楚辞、汉赋、南北朝骈文、唐宋古文,唐诗、宋词、元曲、现代小说、诗歌、散文等等。这适合于一切年龄段和教育程度的国民。

第五组经典是宋元以来形成的各种蒙学经典。它们以较为浅显的语言传达最为重要的中国主流价值,适合于幼儿、儿童发蒙,适合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诵读。

 

三、经典教育的价值

 

学校建立经典教育体系,以中国经典教化学生,可收到诸多良好效果:

第一,培养青少年之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今日世界处于多元文化竞争之时代,西方文化尤其强势。中国完全不必有对抗外部文化之心,但也不可全盘外国化。事实也已证明,全盘外国化的结果只能是全盘没文化。通过经典教育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中国人才可立定自己的文化主体性,而对外保持足够开放。这样的开放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品德提升国民道德伦理品质,养成君子。孔子是以诗书礼乐养成君子,此后两千多年,中国人都是通过经典教育养成君子。经典所谆谆教诲者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等中国主流价值。事实已经证明,最好的品德教育就是经典教育。

第三,提升国民语言能力。中国过去几代人的语言越来越粗鄙,文字表达能力日益低下,很多大学生连合格的书信都不会书写。这与语文教育走入误区有很大关系。过去一个世纪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白话文的重要性。然而,语言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教授学生经典,孩子自然可以写出优美的白话文,教授学生白话文,则孩子绝不可能写出优美的白话文。因此,仅从语言文字教育的角度着眼,学校教育也应当引入经典教育。

 

四、基础教育阶段的经典教育

 

学校的经典教育体系包括三个层次: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精英职业教育。下面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导入中国经典教育的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包括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包括高中。

1、现状不能让人满意

过去十年来,中国教育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就是,中国经典进入学校。比如,很多学校都在组织学生诵读《弟子规》。2012年夏天,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以中小学

生为重点群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年龄上,要让幼儿在游戏、故事中接触《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千字文》、《朱子家训》等启蒙读本;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将《唐诗三百首》、《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典籍纳入诵读内容。

引人注目的是,从2007年开始,浙江在全省高中增加《论语选读》课,选择《论语》的174章。该课程是选修(限定)IA内容,一周安排4课时,合格者可获得2个学分。最为重要的是,本课内容列入高考范围,其重要性不亚于必修的语文教材内容。

不过,总体而言,中国经典教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没有获得正式名分,基本上是选修课、地方教材,没有纳入重要考试范围。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动力不足,学校也没有配备足够师资。

而基础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正处在价值塑造、人格养成阶段,是国民教化最为关键的时期,因此,中国经典教育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据重要位置。

一个值得参考的重要经验是,台湾学校中开设中国文化教育课程,其教材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包括四书全部内容。按照目前的教学纲领,高中生每周安排一节课,三年全部完成。这种人文化成让台湾学生的气质、精神风貌远优于大陆学生。

2、经典教育导入方案

现在的问题是,学生学业负担已经较重,如何纳入中国经典教育?

方案不难找到。目前学校教育中,语文、思想政治品德、历史等几门课程,设计初衷就是以文明教化学生。只不过,大多数这类教化沦为粗陋的宣传,或者没有中国文化底蕴,因而没有发挥人文化成的效果。

尤其值得讨论的是语文课。中学阶段语文课中,古文比例相当之高,古文也是考试重点。然而,现在课本所收古文,太多地注重文学性,而忽略价值教化功能。因此,古文编排十分凌乱,学生虽花费了相当多时间学习古典,却并不能取得较好教化效果。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认为,在学校引入中国经典教育,难度并不如想象的那样大:只需对几门相关课程内容略作调整即可。也即,对语文、思想政治品德、历史等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

首先,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可进行改造,可开设国民课,教授国民所必须具有之政治常识和日常礼仪。

语文课时间可一分为二:语文课仍保留,但主要教授识字、现代文学、各种应用性文书的书写。另外一半时间则开设中国经典教育课程。

历史课可直接阅读一些史学经典。

3、不同阶段的经典教育内容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可诵读蒙学教材,背诵五经中的诗经,背诵历代诗文。

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诵读诗经,论语部分章句。

整个小学阶段,以诵读为主。

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则可辅之以讲解,阅读内容可为四书。

中学阶段已开设历史课,可安排学生诵读经典史书如《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中若干篇章。

 至关重要的是,经典内容应当纳入中考和高考,测试以诵读为主。

 

五、高等教育阶段的经典教育

 

    1,通识教育存在问题

高等教育旨在培养社会精英。精英群体对于传承和发展本国文明承担主要责任,需更深层的人文教化。其具体导入方案是调整通识教育,将经典研读作为重点。

 过去十年,高校已普遍开设通识教育课程,但通常不过是传授一些浮泛的人文、社会知识。其中一定数量课程涉及“国学”,如论语导读之类,同样停留在入门介绍、知识传授层面,没有引领学生认真研读经典。经典的价值教化功能没有体现出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其特点是经典研读为中心。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该校对全体文科生(约260人)进行通识教育,其核心课程是“两史两书”:“中国文明文化史”课,及配套的研讨课;西方文明文化史课,及配套的研讨课。中国经典研读选取《论语》,西方经典研读选取柏拉图《理想国》。也就是说《论语》研读是全体新生的必修课。而且,课程大纲要求学生背诵一百多章,同时写作多篇作业。目前该校正在探索,将这种模式扩展到全校。为此必须简化课程内容,很可能仅以《论语》研读为核心。

依据北航经验,可对高校现有通识教育体系进行改造,以经典诵读、研读为中心。没有开设通识教育的高校则直接引入以经典阅读为主的通识教育模式。

2、大学经典教育方案

大学的经典教育有共同之处:人文化成,养成人格。但大学不同专业的经典教育,目的和内容略有区别:

文科学生所学者乃人文养成与社会管理之学,关乎人心、文化和社会,故文科的中国经典教育应侧重于核心经典的研究性阅读,让学生初步理解中国主流价值和中国治理之道,有助于其在未来的学术研究和社会管理实践中具有文化自觉,而在现实中探索中国治理之道的现代实现形态。

理工科学生未来将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工程,故经典教育侧重于人文化成,侧重于养成人格。经过这样的教育,学生的眼中除了物还能注意到人,注意到文化。故经典教育侧重于诵读,包括诗文的诵读。

另有一些特殊的专业则需要特殊的安排,尤其是法学院。在有些国家,法学院不设本科。中国设立本科,并在接受法学本科教育之后,只要通过司法考试就可担任法官、检察官、律师。

而法律人的工作对象是人及其关系,因此,实有必要体认中国价值、中国治理之道。因此,法学院应当安排低年级学生系统研读《论语》、《礼记》、《尚书》部分篇章,对中国主流价值、中国治理之道有所体认。也可研读中国古典的一些案例。

大学中,通识教育之外的一些文科课程也可以研读经典的方式进行。比如,中国法律史课程研读《汉书》的《礼乐志》、《刑法志》等。经济史课程研读《史记》的《货殖列传》、《汉书》的《食货志》等。

最便捷的实施方案是调整大学公共课科目,也即,对目前在新生课程中占用大量时间的政治公共课进行结构性调整,辟出部分时间进行经典教育。学生对现有的政治公共课很不满意,相关教育的效果很差,甚至适得其反。完全可以经典研读替换部分内容。这样,师资问题也较容易:相关公共课教师经过中短期培训,也可以转向经典教育。

3、大学设立经学院

一些具备条件的大学可设立“经学院”。

没有神学和哲学,就没有西方思想和学术体系。中国传统的经学等于西方的神学加哲学。上个世纪初,这个传统中断。现代中国思想学术之所以不成气候,根本原因就是,经学传统被人为中断,导致价值和思想的无根。整个中国学界都不过是西方的拙劣模仿者。

必须在大学设立经学院,重建经学学科,集中人员研究、解读中国经典,为整个国家的经典教育和思想学术生产,提供基础性支持。中国人要对人类做出思想的贡献,要涌现出世界级思想家,也必须以经学为大本大源。中国人研究柏拉图、康德,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级思想家。

过去十年来,若干大学已设立国学院或儒学院,但其研究浮泛无根。但由此,有些学者已经具有“经学意识”。经学院是对国学院或儒学院的深化、纯化。深入中国文化的最深层,以经典的诠释和现代研究为主。经学的相关研究成果会逐渐渗透到各门文人与社会学科,进而影响社会价值教化、思想生产、学术研究。

经学是中国学术的大脑,经学教育是最高层次的教化,必须高度重视。

 

六、精英职业教育阶段的经典教育

 

包括MBA、MPA教育、党校、行政学院等职业教育。

此间所培养的公务员、法律人、商人乃是国民中的精英。他们的价值决定着整个社会的价值,他们的行为方式广泛影响普通民众的行为。他们如何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法律、财富,决定着社会秩序的好坏。

应该说,受教育体系影响,此前几代精英,具有十分强烈的反传统心态。

中国企业家要想在企业管理方面有所创新,必须依乎中国之道,顺乎中国人之心。战后日本经过三十年发展,形成独特而普适的企业管理模式,涌现出一批世界级企业。中国则相形见绌。中国经济经历了三十年高速增长,但没有涌现出伟大的企业,没有形成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原因很简单:文化断裂,导致企业管理缺乏文化支持。

中国的政治治理要找到出路,同样需要依乎中国之道,顺乎中国人之心。一切立足于外来价值、理论而在中国建立的政治制度,必然导致混乱,走向失败。目前的政治困境正在于:依据德国、俄国价值、理论建立的旧有制度已经陷入困境,执政党也意识到这一点。批评者希望全盘引入欧美的价值、理论,以建立新制度。但这个努力同样会带来巨大混乱。对执政党来说,最好的出路是超越这两者,回归中国政治主体性,以中国价值涵摄外部价值,以中国之道指导制度建设。中国道路的关键在归宗中国之道。

那么,中国之道何在?在中国经典中。中国人之心是什么?也是中国文化塑造的。

可喜的是,商界、政界人士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故最近十年,他们最为深切地感受到体认中国价值的必要性、重要性。目前,在党校、商学院,国学课程都是极受欢迎的。这些学习者殷切地期望运用中国价值于为人处世、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中。在相关职业教育体系中系统建设经典教育课程,有很好的基础。

这类精英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知识程度,也有相对丰富的人生阅历,故这个阶段的经典教育可以较为深入地研读中国经典,比如,研读《论语》、《尚书》等关乎治道的经,研读《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研究诸子百家。

再可以探索对这些人员进行中国案例教学:从史籍上选择一些故事,进行中国治理之道的案例教学。选择古代、尤其是二十世纪上半期成功的商业案例,进行企业管理的中国案例教学。

这样的中国经典教育及与之配套的案例教育,至少可以有两个效果:第一,养成相关人员的职业伦理,比如商人伦理、政治伦理。第二,也可以让他们把握中国价值,体认中国治理之道,从而在社会治理、企业管理等领域中,自觉地运用中国之道,创造中国式现代政体,中国式现代企业管理体系。

 

七、教材与师资

 

中国经典教育要进入各个层级的教育,必须注意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教材、教学方法,培养不同的师资。

1、教学方法

核心教学方法有两种:诵读,研读。

诵读就是反复阅读,背诵,适合于低龄人群,基础教育阶段以诵读为主。

研读就是研究性阅读,由老师精讲义理,学生也参与讨论。适合于高等教育和精英职业教育。当然,研读应以诵读为基础。

在这两种教学方法之外,可以探索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比如编排戏剧、音乐等艺术,也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媒体。

2、教材

有必要组织有识之士编写中国经典教育教材。

教材可以是多元的,竞争性的,让最好的教材在竞争中由大家选择。

小学阶段编辑诵读本,让孩子背诵。但是,考虑孩子的心理,辅以必要的人物、名物、文化遗迹等插图。当然,也可以编辑相应的电子媒体、影像。

各种经典的诵读本,近年来,出版社、民间书院已有很多探索,可以从中择其精当者,予以完善即可。

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需要编写较为简明的注释本,同时辅以必要的现代阐释。

大学则选择较好的古代注释本,比如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辅导学生阅读。同时,编写疏解,以现代语言,进行较为深入的义理阐释。尤其是要安排学生结合现实进行思考、讨论、写作。

精英职业教育阶段的教材则可直接使用古代较好的注疏本。

3、师资

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引入经典教育,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师资。只要具有一定的师资,教材就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

不过,中小学的大多数教师,语文、思政、历史等科的老师,只要经过专门的短期培训,就完全可以胜任经典教育。

以后,示范院校的相关专业可以进行经典教育的示范教育。

 

八、施行次第

 

引入经典教育,可以先易后难。根据我们的观察,可以按照这样的次序推动经典教育进入学校教育体系:

首先,推动经典教育进入精英职业教育体系,因为这里的学员普遍具有学习经典的迫切要求。同时,这里的受教育者对社会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因而对其施行经典教育,见效较快而普遍。

其次,调整基础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引入经典教育板块。中小学虽然数量庞大,但一致性较高,教育的行政管理力量也较为强大,容易借助政策工具推动调整。同时,目前,中小学教育从业者对经典教育的必要性也有一定认识。现有的师范教育体系也可以为相关师资的培训提供有力支持。

最后,在大学建立经典教育体系。大学教育体系的管理比较分散,大学内部的学科间关系较为复杂,因而引入经典教育的难度最大。

关键是教育观念

上面的分析已经表明,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引入经典教育,技术上的难度并不大。最关键的是观念问题,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和执政者的观念。只要下决心,很快就可以实施。

教育管理者,尤其是执政党需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化成中国人?用什么样的人文才能塑造出具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这个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而过去几十年,中国教育的失败,就在此。中国当下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归因于教育的这一失败。

中国建立健全的社会秩序,发挥相应的世界领导作用,要靠中国人的价值自觉、文化自觉。为此,必须以中国之人文化成国民,在学校建立国民教化体系,中国经典教育则是其中的根本。

 

(选自修远基金会2013年度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