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Home
修远研究报告
Reports
思想评论
Commentaries
智库信息
Think Tank
文化纵横
Journal
学术著作
Work
关于我们
About Us
学术委员会
Academic Committee
修远动态
Information
透明窗口
Financial Disclosure
加入我们
Join us
       北京修远经济与社会研究基金会(简称“修远基金会”)系北京市民政局批准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09年11月注册成立。修远名称,取自《楚辞·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旗下品牌刊物《文化纵横》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评论杂志。
       修远基金会的研究项目,涉及思想、政治、社会、媒介、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研究领域,汇集了来自中国社会政治学所、社会学所、新闻传播所,北京大学法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多个研究团队和近50位研究人员。修远基金会每年推出一期年度研究报告,探讨文化重建、社会治理、国际战略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在政商学界颇具影响。 
       修远认为,中国社会文化之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有识之士自觉担当与共同努力。
       修远愿意在此过程中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竭力推动社会和谐与文化复兴之目标的实现。

    
思想评论
中国问题 中国方法 中国学派
杨平:知识分子面临巨大危机,文化重建迫在眉睫
历史的转换通过一波波浪潮完成,会毫无情面地质疑一拨人、消灭一拨人。这是个历史规律,精英需要把握这个规律,进而带着整个民族前进。
时间:2022/8/25 10:52:45
中国社会向何处去: 未来30年结构演变及可能挑战
一个国家的诸种政治和社会问题,背后的原因往往在于其社会结构的变动;而社会结构变动的根源,则往往是经济基础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与工业化的步伐推动着中国的社会结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中国自身的产业结构也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这必然会牵动社会结构的新一轮重组。
时间:2018/10/22 10:51:01
西方政党政治兴衰与中国共产党的未来
“党”其实并不是一个新词,但“政党”却是一个很晚近的概念。中文中的“党”,与西文中的“党”,有着不同的原初含义。
时间:2018/9/17 16:29:53
孰敌孰友: 起底特朗普时代的强人政治
每当进入历史大转型时代,政治家的作用就会急剧凸显。近年来,在全球政治中,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政治领袖正在重新扮演关键的角色,他们深刻调整了各国以往的政治传统,推动了游戏规则的改变。这背后显然存在一些共通的历史社会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中,传统政党政治和民主体制难以有效地回应各类风险和挑战。
时间:2018/8/8 15:06:24
杨平:后金融危机时代,人类需要新的可能
突破金融危机魔咒,人类需要寻找新的道路。
时间:2018/6/7 2:29:37
“两光之争”的背后: 公益事业、资本主义和意识形态
近年来,慈善业的快速发展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影响,年轻的公益领域在吸引广泛的社会参与的同时,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譬如,和发达国家相似,我国的慈善业也存在被大型慈善家或明星左右的危险,行业裙带现象也更加突出。因而,围绕中国公益事业应往何处去的问题引发了巨大争论,其中,分别站在个人主义和利他主义立场的“两光”之争便是其例,而除去此类“去政治化”的争论,中国的公益事业势必还需面对更为深刻的伦理问题。
时间:2018/2/18 13:10:11
从“慈善”到“公益”: 近代中国公益观念的变迁
现代慈善公益观念源自西方世界,其本身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它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也经历了重构和变迁。本文从特定的历史语境出发,梳理中国慈善观念由“善举”到“慈善”、由“义行”到“公益”的历史轨迹,以此可以看出,现代慈善公益在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呈现出“和而不同”的别样风景。
时间:2018/2/18 12:51:28
公益本来就是左的 :“社会企业”的渊源与未来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来自某种人们未必全然意识到的社会特质的迅速变化。但是,在经历初期的理想主义阶段之后,其发展也很快遭遇各种体制化、专业化和竞争加剧的挑战。正如公益从业者姚遥所揭示,当理想情怀淡化,当公益组织的博弈功能消失,它就可能蜕变为单纯社会服务的提供者和社会治理的工具。如此,“利他主义”就会失去附丽。“专注营利”的“社会企业”的单向度发展,则会背离姚遥对“公益本来就是左的”之价值预设,在这种背景下,将社会组织重新监管起来的趋势是否会逆潮而上?
时间:2018/2/18 12:46:46
社会组织发展的四阶段与中国社会演变
2017年,刷屏朋友圈的“一元购画”、“众筹”等热门公益活动引发公众捐助热潮,十九大报告也多处涉及社会组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内容,并在协商民主、社区治理、环境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将“社会组织”纳入其中。可见随着互联网兴起与社会资源的大量投入,公益慈善在广度、深度上都逐渐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日常。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缘自何处?它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并行机制?本文梳理中国公益事业二十余年的发展轨迹,尝试从社会发展运行的角度解读中国公益慈善的今昔。
时间:2018/2/18 13:13:43
修远基金会理事长杨平:重构中国公益的理论基础
在执政党、政府和资本都十分强势的情形下,中国的公益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空间,在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益理论的指导下,依然如火如荼地发展。随着执政党、政府和资本对公益实践的关注、渗透和参与,随着中国公益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独特性的形成,指导中国公益实践的公益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大量的实践不断证明不能照搬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但来自思想界和公益界的反思之声微乎其微。立足于此,修远基金会理事长杨平先生倡导思想界与公益界共同努力,重构中国公益的理论基础,重建中国公益界的指导思想。
时间:2018/2/6 11:49:35
姜义华:以文明的尺度回溯改革开放四十年
2018年,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在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为了辨明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必须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之中,厘清这一场事关中国人整体利益与人类未来可能性的世界史事件,理解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索未来发展的新命题。职是之故,《文化纵横》杂志社特组“改革开放四十年”专题,在现代化的思路下,占据中国多数人口的农民是否必然等同于保守力量?历史学者姜义华先生指出,中国社会具有深厚的农业文明底色,此乃百年来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前提。而改革开放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激发了这些曾被贴上“落后”标签的农民的活力,将其身上的积极性和独有的创造能力转化为改革的不竭动力。
时间:2017/12/6 12:40:27
许煜:数码化时代科技和人文的契机
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科技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井喷期,不同于科技一日千里的发展,人文领域的思考范式却停滞不前,社会想象力日渐枯萎,事实上,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宗教、哲学、文化等思想根源,早期科学的发展与西方人文主义的演进一直是交互影响,二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科学领域与人文领域逐渐分离。正如许煜所指出的,在我们思考人文危机的时候,问题早已不在人文,而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分工及其结合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由此,新秩序的出现也成为可能。这要求我们回到自身传统的知识脉络,来思考面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将有怎样的选项和可能性留给中国。
时间:2017/11/23 10:26:41
流动人口家庭化的趋势、问题与应对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破除妨碍劳动力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动力的人口迁徙,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风景。如今,居住地由乡入市并且携妻带子的农民工们不再满足客居的边缘身份,日益希望成为与“建设者”身份相符的城市主人。 本文通过综述以往相关调查研究,注意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农民工为代表的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指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户籍制度造就了这一趋势的特殊性,而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分配不均,则给这一转变带来阵痛。应对这一趋势,尤其需要改变资源配置方式,在体制和政策层面求得平衡与协力。
时间:2017/11/2 14:58:04
机器崛起是否意味着人文危机?
伴随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突破,它们都在深刻改变有关人类、社会和宇宙的传统认知。那么,科技是否已然形成自我封闭的趋势,产生脱离人类控制从而带来反叛的威胁?人文的力量能否刺破当代科技所建筑的坚固藩篱,深入其内在的运作机理,进而激发具有足够竞争力、可供替代选择的技术方案?本文从人工智能的角度指出,人文学科的危机并非是因人工智能的出现而诞生,但却因其发展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面临的真正挑战在于赋予人工智能何种价值体系,使不同机器之间能互相理解、竞争并进化。选择人文主义的进路,引导机器形成自我意识,并教育机器以仁爱,才更有可能实现人与机器的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时间:2017/10/26 13:04:49
天下共主”:想象藏文明的方式
“西藏”,因其独特的民族、宗教景观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令人神往的文化秘境。几百年来,裹挟着西方想象与藏文明主体性的发展之路,常常忽视了内地与边疆、地方与中央的思考路径。本文作者以西方想象“西藏”的形象性或概念性叙述为基础,反证我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内、一种超越欧洲-西方话语的思路——“共主”体系,以表达自身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为优先的认识论、本体论出发,确立中国多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天下共主”。
时间:2017/10/17 13:46:28
看不见的中东——一个从‘反帝’视角出发的全球史叙事尝试
在资本主义扩张带来的世界体系之中,欧洲中心的世界观不仅仅是西方的侵略者们透出的视线,同样也成为了非西方众多地区进行自我理解的工具。如何理解西方扩张后各地区的民族主义、以及奠定了欧洲诸国关系协调基础的维也纳体系?在非西方国家,这些问题有着怎样的历程,又如何可能以一种非欧洲中心的方式讲述?本文从中东地区建立现代国家的进程入手,描述了历史实践中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特此刊发,以飨读者。
时间:2017/10/17 12:04:10
徐英瑾:《未来简史》的谬误 | 文化纵横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类工作”的讨论始终各执一词。《未来简史》的火爆即可印证公众对此问题的关切,根据作者赫拉里在书中的观点,人工智能系统会在不远的未来抢走人类的所有饭碗,并由此将整个人类变成“无用阶级”。此文采取语录体的形式对此消极趋势进行辩驳,为人类理解、使用人工智能提供更多可能的思考方向。
时间:2017/10/12 11:08:49
钟焓:“四海之内皆可汗”——论内亚汗权体制中的“有限性君权”特征
目前内亚史学界围绕“汗权体制”的讨论倾向于将内亚汗权体制下的君权视作与中原王朝长期延续的皇权大体相当的一类政治现象,即两者在权力的来源途径和作用效果上皆具很强的可比性,进而强调天子地位的中国古代君权观来自于其北方的内陆亚洲,并最终可以上溯到西方的印度-伊朗文明中。不能不说,这对我们头脑中的既有历史知识体系构成了极强的冲击。本文将中原王朝的帝权传统和内亚长期流行的汗权传统置于内亚的大历史脉络中,以期拨正学界当下在相关讨论上的误区。
时间:2017/9/5 10:48:51
人工智能伦理:科幻文学怎么想、怎么说|文化纵横
近年来,由于刘慈欣《三体》等科幻作品的大热,沉积多年的中国科幻文学重新回到主流学界视野。文学生产作为社会意识的表现机制,科幻文学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人类对现时、未来社会的想象、追问、探索,因而从题材上看,科幻文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者视野并不受限于具体的科技进展,而是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发展观关切至深。本文聚焦于中西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伦理,基于人类价值观和认识论的演变,从科幻文学的角度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历史脉络。
时间:2017/8/28 13:52:58
曹锦清:以制度研究推进话语体系重建 ——简论文明复兴与21世纪问题
在今天,当“反思西方理论和话语”、“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中国理论”、“中国模式、中国道路”这样的号召和主张已经不再新鲜之时,我们确实已经有必要走出为中国经验的合法性进行辩护、自我肯定式的话语宣扬阶段。对西方理论话语的反思,揭示此种话语背后的经验的特殊性仅仅只是第一步——揭示将特殊经验无限上升为普遍规律的“意识形态话语”,真正的困难是“破”之后的“立”。这意味着,今天的中国行动者、思考者们,必须去直面人文社会学科的基本问题——经验和理论的关系:如何认识我们自身的经验?如何确定这种经验背后的普遍意义?如何认知经验的复杂演化过程?而在今天,中国崛起不仅仅是对所有的中国人,也是对越来越多世界范围内的人群而言,都成为一个可知、可感并且不断推进的现实经验。这种经验所带来的对人类历史的普遍影响,很大程度上已经不亚于西方的整个工业化进程。然而,这一经验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仅仅只是西方经验的重复,还是包含着新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我们面对21世纪问题和文明复兴前景,所应探求的话语重建方向。
时间:2017/8/28 13:57:14
金观涛:反思“人工智能革命”
近期,柯洁和AlphaGo的对战,再次掀起人工智能问题的讨论——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认识论构成了根本性冲击。人如果不再是万物灵长,如果远离真正的生产劳动和创造,成为附着于机器社会的寄生群体,势必会给涉及宗教、经济、政治、伦理的各个方面带来革命性的冲击。 金观涛先生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强调当前这场人工智能革命实质是对“智能”认识的某种退步,AlphaGo的工作原理是仿生学,而人类智能的内核——创造并使用符号的能力却遭到忽视。究其原因,这是现代社会中人文精神丧失、与科学被技术异化的恶果。
时间:2017/8/28 14:57:08
孙向晨:“山水”的超越性与现代社会的精神危机
寄情山水“以形媚道”,是传统中国人实现“天人合一”之境的精神进路,这种万物与我唯一的认知取向也是支撑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然而如同本栏目的两篇文章所述,源自西方的现代精神结构,割裂、消解了这种人与自然的合一关系,于是中国人也不可避免地陷入现代性带来的价值虚无与精神焦虑之中。现代艺术表现的扭曲与紧张正折射了这样的一种社会病症。“山水社会”正是一种艺术实验,试图在现代社会重新发掘“山水”内涵,以反思、超越空虚颓靡的现代生活。但必须警醒的是,这种艺术实践需要找回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而非将“山水”雕刻为满足人类欲望的精致摆设。
时间:2017/5/22 13: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