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员专栏
中国问题 中国方法 中国学派
于向东

著名国际问题研究专家 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副院长
于向东、施展:外交哲学的知识基础
[文章导读]本刊曾于2012年8月刊组织过“反思中国外交哲学”的讨论,刊发了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主办的《大观》杂志编委于向东、施展二位关于外交哲学的对话,文章针对新中国1949年建国以来的外交传统及其神秘主义流弊,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本次对话是上次的继续,两位作者通过对话剖析了在大航海时代以降的现代国际秩序及其制度和知识基础,是如何生成和不断变化重组的。文章意在为当代中国的外交知识更新,打开视野,更新思想方法。
时间:2014/6/30 16:34:48
于向东、施展:民族的精神现象学
民族的自我意识,可以细致地勾勒为一个精神现象学的过程,我称之为从“民族意识”到“民族精神”的历程。以“民族”作为意识主体,对中国人来讲,是很晚近才有的。在此之前,我们有天下意识,有地区意识,但没有作为一个民族的“中国人”的明确意识。在传统的天下观里,外部世界以各种方式被编织进我们所构想出来的天下秩序当中,没有“他者”的地位,从而也就没有“自我”。宋元明清之际的华夷冲突,并没有否定天下观,而只不过是在争辩据有天下者是否必须中原出身。
时间:2014/6/30 16:34:57
于向东、施展:全球贸易双循环结构与世界秩序
从政治和道德上批判“中心-外围”结构容易,在经济上解决它就很困难。当各种经济激进主义的试验在亚非拉前殖民地国家失败以后,西方的工业发展却达到新的高度,更加强化了“中心-外围”的贸易结构,结果经济激进主义的失败又反过来强化了政治激进主义,庇隆主义的试验及失败就是其中的典型。失败主义情绪支配了战后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大多数发展议题。
时间:2014/6/30 16:29:39
于向东、施展:民族主义与超大规模国家的视野
很多边疆史著作,对古代中国南北区域的多孔化结构有很好描述。历史上具体的经济物质过程的双向乃至多向流动是一种常态,无论在北部边疆的游牧民族、还是东南海疆的倭寇,中原内地采取一种自我闭锁的政策的时候,便是边患最凶的时候;而边疆的和平一定是因为中原采取了一种开放性的政策。长城的修建,当然非常复杂,其中也不乏很多合理的特别是经济上的因素,但也确实显露了早期的“致密体迷思”,禁海令也是如此。也许这与中原文明内核与地理环境的某种依赖性有关。
时间:2014/6/30 16:30:29
于向东、施展:中国外交的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
[文章导读]随着中国对世界格局日益深度的嵌入,我们这一古老的政治文明体究竟将在世界秩序中扮演何种角色,开始引起中国精英的关注与思索。但目前对于此一问题的研究,或囿于国际关系、世界经济等专业领域,或割裂国内问题与国际大势之关联。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主办的《大观》丛刊则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丛刊基于以下理念:中国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一种基于自身现状的世界主义建构之上。该刊集合了多个相关领域的学者,其中尤有多位年轻新锐,其成果令人瞩目。为此,本刊特邀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副院长于向东和《大观》杂志编委施展就“中国的外交哲学”展开对谈。
时间:2014/6/30 16: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