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
|
|
中国网报道:中央社院、修远基金会《文化纵横》杂志社共同举办“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18年度论坛官企学多方研讨
中国网南通11月10日讯(记者 张宁锐 和海佳)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主办、修远基金会《文化纵横》杂志社承办的“张謇精神的时代意义2018年度论坛”在张謇的故乡——江苏南通举行。论坛上,二十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和民营企业家从经济、政治、社会等角度探讨张謇在中国近代转型时期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共同研究传播中华商道和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精神。
社会组织发展的四阶段与中国社会演变
2017年,刷屏朋友圈的“一元购画”、“众筹”等热门公益活动引发公众捐助热潮,十九大报告也多处涉及社会组织、慈善事业、志愿服务等内容,并在协商民主、社区治理、环境治理、基层党建等方面将“社会组织”纳入其中。可见随着互联网兴起与社会资源的大量投入,公益慈善在广度、深度上都逐渐成为当下中国社会不可忽视的日常。中国的公益慈善组织缘自何处?它与社会发展存在怎样的并行机制?本文梳理中国公益事业二十余年的发展轨迹,尝试从社会发展运行的角度解读中国公益慈善的今昔。
修远基金会理事长杨平:重构中国公益的理论基础
在执政党、政府和资本都十分强势的情形下,中国的公益实践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空间,在西方公民社会理论和公益理论的指导下,依然如火如荼地发展。随着执政党、政府和资本对公益实践的关注、渗透和参与,随着中国公益供给和需求矛盾的独特性的形成,指导中国公益实践的公益理论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大量的实践不断证明不能照搬西方公民社会理论,但来自思想界和公益界的反思之声微乎其微。立足于此,修远基金会理事长杨平先生倡导思想界与公益界共同努力,重构中国公益的理论基础,重建中国公益界的指导思想。
|